世人皆道北宋开封繁华似锦,《清明上河图》中画的是何等盛景!可谁又知道,在这繁华背后,却藏着一个令人心惊的真相。每到寒冬,这座"天子腹地"常有百姓冻死街头;每逢雨季,城中污水横流,臭气熏天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为了给这座百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提供燃料,方圆数百里的树木竟被砍伐一空,连祖宗立下严令不许砍伐的桑树、枣树也难逃厄运。
究竟是什么原因,让这座被誉为"天下第一城"的开封,给周边环境带来如此巨大的破坏?这座城市的繁华,是否反而成了一种无法承受的负担?
熙宁二年(1069年)的一个清晨,开封城内一片喧嚣。御史中丞王陶正在向宋神宗汇报一件惊人的事:"陛下,开封城外百里之内,已无一片完整林地!"
这番话让宋神宗大为震惊。要知道,仅仅在太祖开国之时,开封城外还是一片郁郁葱葱。短短百年间,这座繁华都城周边的生态竟发生如此巨变。
当时的开封,可谓是盛极一时。崇宁年间的户籍统计显示,开封城内共有二十六万余户,将近四十五万常住人口。若再加上流动人口,开封城的实际人口早已突破百万大关。
这百万人口每日的生活需求,便是一个天文数字。光是日常烹饪、取暖所需的燃料,就让周边地区的林木渐渐不堪重负。
有趣的是,当时开封城内最抢手的差事,竟是"樵夫"。据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每到清晨,城门一开,成群结队的樵夫便涌出城去。他们带着工具,有时候要走上几十里路,才能找到可以砍伐的树木。
这般疯狂的砍伐,很快就让开封城周边的生态失去了平衡。徽宗时期的一位御史曾在奏折中写道:"陛下若登城北望,十里之内,已不见树影。"
更令人惊讶的是,开封城的燃料危机甚至影响到了皇宫用度。政和三年(1113年),宫中内侍就曾向徽宗报告:"御膳房柴薪告急,已连续三日需从百里之外运送。"
这场环境灾难并非一日形成。早在仁宗年间,范仲淹就曾经上书,提出"开封之困"。他在奏折中写道:"城中人口日增,樵采无度,若不及时整治,恐酿大祸。"
可惜的是,范仲淹的预言最终还是应验了。到了北宋末年,开封周边的生态破坏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。不仅是普通的树木,就连农户种植的桑树、枣树,也都难逃厄运。
一位叫做李格非的官员在《洛阳记》中记载:"开封之民,冬日无柴,竟至挖掘桑根。更有甚者,将桑枣断根卖与富户。"这种行为,在当时被称为"戕桑害农",是要受重罚的。但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,法令也难以约束百姓的行为。
若说开封城内最让人揪心的,莫过于每年寒冬时节的"燃料之困"。嘉佑四年(1059年)的那个冬天,就给开封城留下了一段惨痛的记忆。
当年十一月,一场罕见的大雪席卷汴京。开封城内街巷处处积雪成堆,寒风凛冽。往日熙熙攘攘的街市,此时却异常冷清。府衙门前的告示牌上贴着一张醒目的榜文:"因雪情严重,城门暂闭,待雪停方开。"
这一封城,可苦了城中的贫民百姓。当时的史官在《宋史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"街巷冻死者甚众,每日巡城士卒,需将冻死之人用车载走,方保街道通行。"
一位叫张詠的官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:"臣今晨巡视开封府,见东市一铺内冻死六口之家,皆因无钱购买燃料,蜷缩而亡。"
这场灾难惊动了朝廷。宋仁宗立即下令:"开仓放粮,发放御寒物资。凡冻死之家,赐棺木钱。"然而,这些补救措施却难以解决根本问题。
究其原因,是开封城的燃料价格已经涨到了寻常百姓无法承受的地步。据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开封城内的燃料价格,往往是外城的三倍有余。每到冬季,更是水涨船高。
元丰年间的一份市价记录显示:普通柴薪,一担要值钱三百文,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半个月的工钱。至于品质更好的炭火,更是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开封府也曾想过不少办法。比如在城内设立"官营薪店",平价供应燃料。可是这些薪店往往还未开张,燃料就被一些富户们包买一空了。
更有甚者,一些奸商竟然囤积居奇,待价而沽。元祐二年(1087年),开封府就查获了一起大案:有商人在开封城外屯积柴薪数万担,专等寒冬卖个好价钱。
面对这种情况,一些贫苦百姓只能想办法自救。有的人开始挖掘树根,有的人甚至把房梁都拆了烧火。更多的人,则选择了离开开封城。
当时有一首民谣这样唱道:"汴京城里少柴烧,寒冬腊月好烦恼。宁愿回乡种田去,也强挨冻在城熬。"
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北宋末年。政和五年(1115年),徽宗在御前召开朝会,专门讨论开封城的燃料问题。大臣们提出了各种建议:有的主张在城外大规模种植速生树木,有的建议开辟专门的官营林场。可惜这些建议都未能真正实施,很快就被金兵南下的战事打断了。
一位叫吴济的文人在他的《汴京杂记》中写道:"开封之困,不在城墙之坚固,而在民生之艰难。百姓连柴薪都买不起,又何谈安居乐业?"
元丰六年(1083年)的一个夏日,开封府尹张方平正在处理一桩特殊的诉讼:"城东王氏,状告邻居倾倒污水致使水井不可用,要求赔偿。"
这样的案件在开封城并不罕见。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,开封城的公共卫生问题日益严重。据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城中的垃圾和污水处理,已经成为困扰官府的一大难题。
一位叫李彦的御史曾在奏折中这样描述开封城的情况:"城中水井日渐咸涩,井水发黑,百姓饮用后常生疾病。究其原因,乃是城中污水渗入地下所致。"
当时的开封城,虽然已经建立了一套排水系统,但远远不能满足百万人口的需求。每逢雨季,城中街巷往往积水成潭,污水四溢。
更让人头疼的是垃圾处理问题。当时的开封城规定,各坊要在固定时间将垃圾运送到城外。可是随着人口增多,原有的垃圾场很快就不够用了。
元祐年间(1086-1094年)的一份记录显示:开封城每天产生的垃圾,需要三千余名清道夫,用四百多辆大车才能运完。即便如此,还是有大量垃圾无处可去。
有趣的是,当时开封城内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职业——"粪商"。这些人专门收集城中的人畜粪便,运到城外卖给农民做肥料。按理说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,可是由于城中产生的粪便实在太多,远远超出了周边农田的需求量。
政和二年(1112年),开封府不得不在城南专门划出一片地,建立了"积粪场"。可是这个办法很快就引来了附近居民的强烈抗议。一位住在城南的士人在诗中写道:"春风吹来臭气腾,闭门不敢出门行。"
公共厕所的缺乏,更是加剧了这个问题。虽然开封城内的一些大寺院和酒楼会设置厕所,但大部分普通百姓只能就地解决。每到清晨,街道两旁常常可见人们随地大小便的景象。
这种状况导致了严重的疫病流行。皇祐四年(1052年)夏天,开封城就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瘟疫。据《宋史》记载:"城中染病者众,数日内死者过千。"
朝廷也试图通过立法来改善这种状况。比如规定"不得向街道倾倒污水",违者重罚。可是在实际执行中往往收效甚微。一位当时的官员在日记中感叹:"法令森严,而城中卫生依旧糟糕,实在是有法不依,违法不究啊!"
到了北宋末年,开封城的公共卫生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改善,反而更加恶化。崇宁年间的一份调查显示:城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水井已经无法饮用,街道的污水和垃圾堆积问题也越发严重。
一位叫赵令畤的文人在《侯鲭录》中记载:"开封城中水井之水,十口之中已有七八口不堪饮用。富户尚可远赴城外取水,贫民却只能饮用浊水,实在令人叹息。"
元丰三年(1080年),一位来自苏州的丝绸商人站在开封府衙门前,手持状纸大声喊冤:"开封织造坊的丝绸品质,已经远不如从前了!"
这位商人的抱怨并非无端。开封作为北宋的政治中心,同时也是重要的丝绸生产基地。可是到了元丰年间,开封的丝绸产业却开始走下坡路。
其中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当地桑树的大量减少。一份官方档案记载:"开封郊区桑田年年缩减,十年前有桑树十万株,如今连一半都不到。"
桑树减少的直接后果就是蚕丝产量骤降。当地一位蚕农在诉状中写道:"往年一担桑叶可养蚕三张,今年同样一担桑叶,只够养一张半。"
不仅是桑农,粮食生产也受到了严重影响。大规模砍伐树木导致的水土流失,让原本肥沃的土地逐渐贫瘠。元祐年间的一份农田调查显示:开封城外的农田,较之二十年前,亩产量平均下降了三成。
气候变化更是雪上加霜。熙宁六年(1073年),开封城外突发一场特大沙尘暴。据《宋史》记载:"黄沙蔽日,持续三日,城中街道积沙如雪。"这在之前的开封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。
一位叫苏轼的官员就曾在奏折中指出:"开封之地,本不产沙。今日黄沙肆虐,实因周边树木尽伐,无以固土。"
随着农业生产的衰退,开封的商业也受到了连锁反应。熙宁八年的一份市场调查显示:开封城内的粮价,较十年前上涨了近一倍。而丝绸价格的上涨更是惊人,有些高档丝织品的价格甚至翻了两番。
这种情况迫使一些传统手工业者不得不改行。据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开封著名的"柳编坊",因为原料短缺,不得不改为制作陶器。而一些丝绸作坊,也纷纷转向棉布生产。
更严重的是,环境破坏还导致了频繁的自然灾害。元祐二年(1087年)的一场特大洪水,就与树木砍伐有直接关系。当时的御史在奏折中写道:"往年汴河两岸树木茂密,可减缓水势。如今树木尽去,河水暴涨,无物可挡。"
这场洪水给开封城造成了巨大损失。据统计,仅城外的农田就淹没了十余万亩,数千户农民流离失所。一位当地士人在诗中写道:"汴水泛滥无休时,良田万顷化洪池。"
到了政和年间(1111-1118年),开封周边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。一位叫黄裳的官员在《汴京杂记》中写道:"开封郊区,十里之内寸草不生,遇风便起黄沙。农夫种地,白天要戴斗笠,晚上要点灯笼,就是为了防风沙。"
一个讽刺的现象是,当时开封城内最繁华的市集,反而是专门经营外地农产品的"四方馆"。据记载,这里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产品,"应有尽有,琳琅满目"。而开封本地的农产品,却越来越少见了。
崇宁三年(1104年),一位来自洛阳的官员拜见当朝宰相。这位官员刚从长安回来,他带来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消息:昔日的"天下第一城"长安,如今也正面临着与开封相似的困境。
这位官员在奏折中写道:"长安城外十里,树木稀疏,水土流失。城中水井多已干涸,百姓饮水困难。此情此景,与开封何其相似!"
事实上,这种情况并非中国独有。根据宋朝使节的记载,当时的高丽王城开城,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。一位叫徐兢的使臣在《宣和奉使高丽图经》中记载:"开城人口稠密,城外林木日减,冬日百姓争抢燃料,甚至相互械斗。"
更有意思的是,当时的日本人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。据《太平记》记载,一位叫源赖朝的武将曾下令限制平安京的人口规模,理由是"若城中人口过多,必生乱象"。
回看中国历史,这样的教训其实早有先例。汉长安城在全盛时期也曾面临过类似的困境。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到了东汉末年,长安城外的秦岭山脉已被大肆砍伐,以至于"山脊童秃,水土南流"。
这种现象甚至引起了一些古人的思考。北宋名臣司马光就曾在《资治通鉴》中写道:"古之人建都,必择地利。然人口一旦过盛,即生诸般弊病。此乃千古之论。"
在开封的案例中,这种"弊病"表现得尤为明显。元祐七年(1092年)的一份调查显示:开封城内人均居住面积,较之建都初期已经下降了一半多。而城外的耕地面积,则减少了近三成。
一位叫李清臣的官员就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:"城如人身,百万人口就如同体内毒素太多,非要及时清理不可。"
有趣的是,一些地方官员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,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。比如浙江的明州(今宁波),就规定城内人口不得超过二十万,超出部分必须迁往附近的县镇居住。
到了政和年间,朝廷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。当时的户部尚书上奏说:"开封城人口之多,已远超城市承载之力。若不加以限制,恐生大患。"
可惜的是,这个建议并未得到认真对待。相反,随着商业的进一步繁荣,开封城的人口反而又有增加。据统计,到靖康年间,开封城的人口已接近一百二十万。
一位叫范致明的学者在《东斋记事》中写道:"开封之困,实为天下大城之通病。城大人多,虽盛极一时,然亦为祸之源。"此语可谓一语中的。
靖康之难后,随着政权南迁,开封城逐渐衰落。但是这座城市留下的教训,却在后世的史书中被反复提及。南宋的郑樵在《通志》中就专门记载了这段历史,并感叹道:"开封之事,可为后世立都之鉴。"完美电竞完美电竞